控制蛋白尿持续流失?3类药物正确使用作用很显著
尿蛋白对肾功能的威胁肾友们都有耳闻,多数病理类型都有蛋白尿流失的情况。这与肾脏损伤以肾小球损伤为主有直接关系,当然肾小管损伤也会导致蛋白流失,成分有一定差异。那么,要改善蛋白长期流失的情况,阻止肾小球的硬化发展,则需要根本上改变导致肾脏损伤的原因。多数肾小球损伤主要是免疫反应问题,致使肾脏内部炎症反应剧烈,造成肾细胞的持续损伤。
免疫问题不解决,肾损伤持续存在,是尿蛋白不能降下来的根本原因。
那么,肾病治疗过程中,有哪些药物可以增强抑制作用,改善肾脏血液流通环境,控制蛋白质的持续流失?这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作用很显著。
第一类:降蛋白的“老熟人”免疫抑制剂
免疫抑制剂通常都是糖皮质激素的好搭档,尤其对激素过于敏感或抵抗的患者,是不可缺少的一类抑制药物。包含的种类比较多,包括中成药雷公藤,常规的有免疫抑制力度比较强的环磷酰胺还有环孢素、他克莫司,作用比较柔和的有来氟米特、吗替麦考酚酯。
面对这么多免疫抑制剂,选择哪一类联合激素对抑制肾脏内部炎症,阻止尿蛋白的流失更有益处?
需要结合自身病理类型以及年龄、意愿来考虑。比如膜性肾病存在典型的超大大量尿蛋白,一般可用环孢素或他克莫司的药物,抑制力强可把尿蛋白先降下来,稳定住病情发展,减缓肾小球的损伤。
而对于多数尿蛋白初期阶段不大的肾病类型,可以选择缓和型药物,也可以结合中医药调理。
所以不要盲目乱选,适合病情的药物才是最“好”的。
第二类:降蛋白的“良药”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
对于轻微的尿蛋白,初始24小时尿蛋白定量3.5克以内以及尿蛋白下降到3.5克以内后下降速度慢的情况,都可以选择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。也就是常用的两类降压药,包括沙坦类和普利类。
两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,可以替换使用。
高血压肾病和糖尿病肾病降压、控制尿蛋白以及延缓肾功能发展,这两类药是主力军,可显著延缓肾功能硬化速度,降低肾衰风险。且在针对尿蛋白治疗过程中,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,剂量越大降蛋白作用越明显。
除了以上两类肾病,包括膜性肾病、IGA肾病等也是一样的。但在使用过程中,大家顾虑比较多,担心剂量高了副作用也大,包括肌酐高了、血钾高了、还有咳嗽等情况。
其实这些副作用除了剂量问题,还与每个人自身免疫情况相关,即使小剂量服药也可能出现部分副作用,但药效却没有达到。
需要注意一点是,这些副作用多为一过性的,发生在初期阶段,表明了药物已经发挥药效,多在服药2-3周后缓解或消失。
第三类:不被人重视的部分中药
中药可以降蛋白吗?大家对这么问题都持怀疑态度。
中药在降低尿蛋白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治疗,可以把顽固性尿蛋白降下来,一方面是从根本上起到调节免疫力的作用,另一方面是改善内部气血瘀滞的情况,来达到根本改善肾脏损伤。
比如黄芪、党参、茯苓、防风等药物都有一定的作用。但需要系统地辩证出方案,而不是单一用药,同时结合具体疗法包括督灸、针灸等能够有更好的作用。

济南肾病医院是一家技术力量雄厚、医疗设备先进、的医疗机构。多年来,医院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内、肾外疾病。[详细]